扶贫税务人:戚国义

阅读:767 2020-10-29 10:14:14

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驻村帮扶典型案例》一书收录了江苏省税务局机关服务中心二级调研员戚国义的先进事迹。这位曾被乡亲77个手印再次请回的驻村第一书记,用4年时间先后筹资新建精品水果采摘园、乡村体验农家乐、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带动一方致富。

编委会对戚国义的先进事迹点评道:“戚国义同志立足盐河村、同兴社区实际,坚定不移带领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积极编制发展规划,把握发展定位,突出产业帮扶,为两个贫困村(社区)增强造血功能,开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他是一名军转干部,顾全大局,连续第二次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他是驻村“第一书记”,攻坚克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我是当过兵的人,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

2016年初,戚国义接到省里脱贫攻坚的任务,来到灌云县东王集镇盐河村任“第一书记”。两年来,在戚国义和扶贫队成员开拓的“企业+村”的发展模式下,盐河村集资近500万元,建设城郊休闲乐园,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至10万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新建标准钢架结构大棚8栋,种植水果,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戚国义打响了扶贫生涯的“第一枪”。

2018年2月,扶贫工作结束,两年没和家人好好团聚的戚国义终于过了一个安稳幸福的团圆年。喜庆的春节刚过,党中央、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和省委脱贫攻坚的号角再次吹响,吸引了众多税务人报名参加,戚国义也当即报了名。

“老戚,你刚扶贫回来,这两年身体都累垮了,如果组织再安排你去扶贫,于情于理于公都说不过去,我也不好对领导和你的家人交代。”负责扶贫人事安排的胡小青处长语重心长地劝说他。戚国义的家人听说他又要报名扶贫,也纷纷劝说,既不舍,又心疼。戚国义知晓他们的心意,但是苏北地区的脱贫攻坚还有最后两年,那里的民情和项目他都熟悉,一草一木也倾注了他的情感,他坚信“我是当过兵的人,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

2018年4月,他随着省委扶贫工作队第二次赶赴灌云县扶贫。报到当天,负责扶贫工作的县政府副县长张凌云握着戚国义的手,激动地说:“戚大哥,我和乡亲们又将您盼来了,您能来真是咱灌云百姓的福啊!”

“‘挂图作战’精准扶贫,才能打赢攻坚之战”

18岁参军,39岁转业到省税务部门工作,21年的部队生涯,养成了戚国义过硬的军人作风。走进他的办公室,迎面而来的是墙上的“2018—2019年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项目计划表”,表上排满了扶贫队要完成的产业帮扶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等扶贫任务,戚国义称之为“挂图作战”计划。“在部队打仗要在地图上划据点、做标记,理清思路。如今,‘挂图作战’、摸排情况同样是拿下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前期准备。”这位曾经的军人语气铿锵。

2018年7月15日,骄阳似火,戚国义带领村干部在稻田地里察看旱情。“戚书记啊,你得想办法帮帮我们,这片稻田和玉米缺水浇灌,已接近枯死。”一位年逾60的农妇引着他察看田里枯黄的秧苗。看着眼前这位心情焦虑的农妇,他忙弯下腰,拔出一株秧苗,坚定地对村干部说:“要尽快修好这条破损多年的灌溉水渠,真正给农家带来实惠。”目前,新修的灌溉渠已经投入使用,为水稻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在脱贫攻坚持久战中,戚国义遇到了不少“拦路虎”。参加第一轮扶贫时,第一只“老虎”就是语言。他是浙江诸暨人,说惯吴侬软语的他听不懂村里的方言,于是戚国义决心攻克语言难关。学会了方言,拉近了他与村民们的距离,也让他听到了百姓的心声;铺路对贫困村的百姓来说是多年的梦想,但缺资金成了“拦路虎”,他冒酷暑、战严寒,找门路争取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将和盛路和交通路进行了扩展,还修了两条长近9公里的梁元路和任直路,总投资高达400多万元。

“要将一件件待办的实事记在扶贫的账单上,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逐条攻破,向村民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位“第一书记”首次向村民立下誓言。“戚书记是这轮省扶贫队员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全省唯一一位连续两届参加扶贫的队员。扶贫中他讲政治、爱百姓、真扶贫,雷厉风行,处处彰显军人的作风,是扶贫队中出名的‘农村通’‘项目通’‘扶贫通’,也是扶贫队员的楷模。”省委驻灌云县扶贫工作队临时党委书记严志明指着扶贫项目图介绍。

“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戚国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见不得农民的苦和累。他常说,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在扶贫中,他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2018年7月初,戚国义又专程回到他扶贫过的盐河村看望94岁高龄的村民刘传玉,当他沿着熟悉的乡村小路走到刘传玉家门前时,这位白发凌乱的老人正呆呆地看着远方。陪同他的村干部上前向刘传玉介绍说:“老婶子,我们戚书记来看您啦,您还记得他吗?”大娘摇着头说:“不认识。”戚国义鼻子一酸,拉着大娘的手,关切地说:“大娘,我是戚国义,去年我还帮您收庄稼的呀,您不记得啦?”大娘连连摇头。“大娘一年一年老了,她记不记得我们不重要,但当年答应让她过上好日子的承诺一定要抓紧兑现,不能让老人们带着遗憾过日子。”告别大娘时,戚国义饱含热泪对身边的村干部说,并将身上200元钱塞给了她。

建村卫生所,让村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是戚国义一直以来的心愿。在他21岁时,父亲因患癌去世。全家人为了给父亲治病背了许多债,原本幸福的家庭成为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进村扶贫后,他发现贫困家庭大多是因病致贫,他坚定了建好卫生所的决心。“在家门口看病真方便,就医环境好,医生水平也高。”66岁的盐河村村民时桂花笑着说。目前,盐河村卫生所已为1464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健康民心工程”。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